一些細心的寶媽會發現,剛出生不久的寶寶臉上有黃黃的“色素”,其實這就是新生兒黃疸。導致新生兒黃疸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大部分新生兒黃疸是會自行消退的,母乳性黃疸也是其中之一。新生兒母乳性黃疸有哪些癥狀表現特征呢?

母乳性黃疸的三大特征
母乳性黃疸,顧名思義與母乳喂養有很大關系,這種黃疸分早發型和遲發型兩種情況,早發型黃疸與生理性黃疸很相似,而遲發型黃疸常出現在生理性黃疸之后,有的寶寶出黃疸可長達2~3個月不退。
1、小寶寶出生后4-7天開始慢慢出現黃疸,出生后2-4周黃疸達高峰期,血清膽紅素可超過256.6~342.0μmol/L。通常母乳性黃疸輕微者,癥狀會持續3-4周,到第2個月黃疸逐漸消退,有極少部分幼兒,黃疸可延至10周才退盡。若是期間停止喂養母乳,黃疸情況會明顯減輕,膽紅素下降≥50%。
2、小寶寶營養發育良好,身高體重發育達標,肝、脾不大,臉上、身上、腳上皮膚為黃色,大便顏色正常無異樣,寶寶能吃能睡沒有任何異常情況。
3、小寶寶肝功能正常,無貧血情況,升高的膽紅素可持續10天左右,3-12周能恢復到正常水平。
母乳性黃疸怎么退?
一般母乳性黃疸不需要特殊處理,黃疸過高或持續時間長,也可通過小停母乳緩解,必要時進行光照治療。
母乳性黃疸是指母乳喂養的新生兒,在出生后1個月后內仍然有黃疸,但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的黃疸后才會明確診斷為母乳性黃疸。一般不需要任何治療,暫停母乳喂養24~48小時,黃疸可有明顯減輕,黃疸過高或持續時間長,也可小停母乳喂養;小兒也需要定期測膽紅素,如達到光療標準時應進行干預。因此,母乳性黃疸不必太過擔心,可遵醫囑臨時停止母乳喂養,定期測膽紅素,必要時進行光療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