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媽媽在懷孕7個月的時候,突然有一天感覺宮縮頻繁,她和家人連忙趕往醫院,當天就順產了男寶小七。由于還未足月,小七便住進了NICU。小七媽媽和家人都非常疑惑,怎么孩子好好的會早產呢?孕期產檢也都是好的啊?醫生說,這可能和小七媽媽的宮頸長度偏短有關......
宮頸的作用
我們的子宮就像一只氣球,懷孕后隨著寶寶的生長,子宮像氣球被吹滿了氣一樣逐漸膨大。宮頸管就像氣球封口那一段,在寶寶未足月之前,宮頸管要保持一定的長度,維持著妊娠的穩定性。
到了孕晚期宮頸開始慢慢變軟變短,臨產時隨著宮縮的加強,宮頸管逐漸縮短和擴張,直至完全消失,宮口逐漸開大,讓寶寶可以通過宮頸通道,經陰道分娩。
如果在寶寶未足月之前,宮頸管長度變的過短,胎兒就有可能流產或早產。
研究認為,宮頸越短,早產的風險就越大。
在孕期進行宮頸長度篩查是一種可以提早預測流產或早產的手段。而且對于篩查發現的短宮頸人群可以通過一些干預措施,比如陰道黃體酮的治療、宮頸環扎手術等來降低自發性早產的風險。
目前的共識是:當宮頸管的長度小于25mm的時候,胎兒早產風險將會明顯上升,需要進行密切的隨訪或干預。

哪些孕媽需要做?
很多孕媽對這些檢查都比較陌生,到底什么樣的情況需要做宮頸長度篩查呢?
以前我們通常是針對那些往有過早產史的孕媽進行篩查,但是如果只是這樣定義篩查范圍,將會漏診40%的短宮頸女性,忽略了她們也處于早產風險中。
目前多數醫院會在18-24周左右給孕媽做一次陰超檢查,順便也就把宮頸長度篩查項目做了,如果篩查出宮頸偏短,也會根據孕媽個體情況決定后續是否需要連續監測等。
篩查的重點對象是以下幾類人群:
有自發性早產史— 既往有自發性早產史的孕媽,再次懷孕時早產的風險比較高,是篩查的重點對象。對于這些高風險人群,推薦提前在妊娠14-16周開始進行宮頸長度篩查,并且進行連續動態的監測。而且既往自發性早產的發生時間越早,宮頸長度篩查開始時間就應越早。
有自發性早產危險因素— 如果孕媽沒有自發性早產病史,但是合并有早產高危因素(如既往宮頸手術史、輔助生育技術、吸煙等),也需要在妊娠20周左右時(18-24周)進行單次檢查。
有自發性雙胎早產史—如果既往有雙胎早產發生在妊娠34周及之后,推薦在妊娠20周左右時(18-24周)進行單次陰超篩查宮頸長度。但如果雙胎早產發生在妊娠34周前,本次妊娠則需要進行宮頸長度連續動態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