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衛健委印發通知:
不得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兒童體檢等普查項目。
事實上,早在2013年10月,原國家衛計委就下發過同樣的通知,只是當時的通知中提出的是“不宜”。
微量元素到底是什么?微量元素檢測,是否真的就是一個大坑?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詳細解讀關于微量元素的知識。
一、微量元素到底是什么?
我們常說的微量元素指的是哪些呢?
目前,已檢測出人體含有70多種元素。根據其含量,把占比大于人體體重0.01%的元素稱為宏量元素,如鈣、鎂、鉀、鈉、碳、氧等;把占比小于人體體重0.01%的元素稱為微量元素,如鐵、鋅、銅、碘、硒、錳等,這類元素無法通過人體自身合成或分泌,必須從食物中獲取。
盡管微量元素在人體內含量很低,但卻是人體必需的。
比如,鐵為血紅蛋白的重要成分,參與氧的運輸,缺鐵會導致貧血;鋅促進身體生長發育,缺鋅會影響食欲進而影響生長發育。
但微量元素在人體中的含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一旦過量就會呈現有毒性,對人體健康構成危害。
二、微量元素如何檢測?檢測結果是否科學?
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微量元素檢測是通過頭發、指尖血和靜脈血。
那這些方式是否可靠呢?
由于微量元素含量非常低,極易受到污染,所以要獲得精準的檢測結果非常不容易。
比如通過頭發檢測,由于洗發產品的使用,對標本的污染很大,從而檢測結果的精準度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指尖血的檢測,從樣本、采樣工具到檢測設備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最終結果也會受到影響。
通過靜脈血中的血漿或血清,了解人體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情況,雖檢測結果的準確度相對較高,但若只憑單一的靜脈血檢測結果,也不能對人體營養狀況進行準確診斷,還需結合特定的敏感指標和臨床癥狀來進行綜合評估。
所以,并不能通過頭發、指尖血采樣而得出的結果,作為臨床判斷兒童微量元素的營養狀況。

而且判斷每個微量元素營養狀況的指標都不相同,醫學研究的指標應該是具有特定的敏感性。
當然,人體中的微量元素也不是個個都能達到這種檢測指標。比如醫學研究判定鐵營養狀況的指標,需要通過對人體脊液染色體的檢測,這在臨床上就很難做到。臨床上常用的檢測是通過對血紅蛋白的分析而得到相應的指標,但影響血紅蛋白含量的因素又有很多,包括維生素A、B12等其他營養元素。
所以,國家衛健委再次下發通知,規范醫療機構行為,防止不必要的醫療行為產生。
三、微量元素檢測是否都沒有必要?
既然國家衛健委都明確叫停兒童微量元素檢測項目,是不是從此以后都沒有做的必要了呢?
當然不是。
國家衛健委的通知中說“非診斷治療需要”,指的是不能把兒童微量元素的檢測作為常規體檢項目,但在特殊情況下,經過專業兒科醫生的評估,需要檢測兒童微量元素,從而輔助臨床醫生的診斷。
微量元素的檢測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可以為臨床醫生提供相應的診斷參考依據。例如經過專業兒科醫生評估的早產兒、某些特殊的先天性遺傳病患兒、不明原因的慢性腹瀉和反復呼吸道感染等情況的患兒。
日常,家長只需要合理喂養,均衡兒童飲食,絕大多數的微量元素是不需要額外補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