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說家有寶寶的家長朋友們對于“多美滋”這三個字印象深刻,就是小到幾歲的孩子,大到幾十歲的婆婆,都對這三字不陌生。因為關于多美滋嬰兒奶粉的廣告無處不在,特別是電視廣告,聽到耳朵都快起繭子了,就連兩三歲的孩子也能把這廣告詞背得滾瓜爛熟。
而多美滋的廣告詞更是別處心裁,廣告語節選:--“寶寶太小了,體質還很弱,我總是小心翼翼保護著他,卻擔心做的還不夠”。“你可以給他多美滋金盾,特含優抗力配方,給寶寶'我自己的抵抗力'”。
多美滋金盾系列的產品均以“增強抵抗力”的配方作為賣點,電視廣告中寶寶那一聲清脆的“我自己的抵抗力”更是深入人心。多美滋真的如廣告詞所說的那么“優秀”嗎?至于曾經的結石門、蟲子門和異物門本身就讓很多家長望而卻步了。
而近日,多家媒體刊登出了多美滋奶粉腎結石及相關內容的負面報道,一時把多美滋奶粉推上了風口浪尖。以下盤點多美滋奶粉的四宗罪,讓我們一起去回顧多美滋奶粉最新事件(以下內容摘自于大公網)。
一宗罪:更換全新商標 欺騙消費者
多美滋奶粉企業幾經“換裝”,讓消費者感覺“水很深” 質疑漲價動機
今年5月初,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召集雅培、多美滋、惠氏、雀巢等6家洋奶粉生產商開會,了解乳品進口數量、價格、生產等情況,將集體漲價的苗頭扼殺在了搖籃里。但兩個月不到,從6月中旬起,不少洋奶粉又借著更換包裝、配方升級等名頭“羞答答”地漲價了。
目前奶粉主要原料進口基粉價格為2萬元-2.1萬元/噸,而去年同期進口基粉價格為4萬元-4.5萬元/噸,價格跌了一半。其他原材料乳清粉、營養素、包材等價格也都沒有漲價,甚至還稍微下滑。
專家質疑,“洋奶粉”此時漲價,有借題發揮之嫌。去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國內乳品消費低迷,而屬于剛性需求的嬰兒奶粉市場相對較穩定,目前國內消費者的消費目標已大量轉移到洋品牌奶粉。據海關部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關區共進口乳制品7.75萬噸,同比增長39.4%。有專家認為,此次漲價背后,彰顯的是外資奶粉企業在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有越來越強的定價權。
在丹尼斯超市南昌路店乳制品區,記者看到多美滋“金盾貝護”900克桶裝246元,多美滋“優階貝護”900克桶裝268元。同是多美滋奶粉價格相差22元,這是為什么?一名促銷員說,多美滋“優階貝護”系列嬰幼兒配方奶粉是多美滋“金盾貝護”系列奶粉的升級版本,且“優階貝護”營養成分更多、含量比例更高,再加上成本增加,因此導致價格上漲。
“洋奶粉的價格每年都在上漲,這與國內奶粉品牌的信任度下降有關。”知名乳業專家王丁棉表示,洋奶粉之所以頻頻漲價,主要是緣于其強勢的市場地位。在三聚氰胺事件以后,以雅培、美贊臣、惠氏、多美滋為代表的洋品牌奶粉銷售總額在我國嬰幼兒市場的占比已超過六成,擁有強勢話語權。
業內專家指出,按照產品定價原則,最主要的是根據原材料成本來定價。在國際乳制品價格大幅下降的同時,“洋奶粉”逆勢漲價,有“借題發揮”之嫌。
在國際市場上,乳制品價格在大幅下降。記者從海關總署官方網站上看到,今年1月至4月我國奶粉進口量倍增,而進口奶源的價格每噸為1827美元,同比下降35.8%。業內人士分析,進口奶源價格下降的原因是全球牛奶增產,新西蘭、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外奶源地今年陸續進入產奶高峰期,比如今年新西蘭的牛奶產量將增加到1635萬噸,比上一產季提高8%。
專家質疑,“洋奶粉”此時漲價,有借題發揮之嫌。去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國內乳品消費低迷,而屬于剛性需求的嬰兒奶粉市場相對較穩定,目前國內消費者的消費目標已大量轉移到洋品牌奶粉。據海關部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關區共進口乳制品7.75萬噸,同比增長39.4%。有專家認為,此次漲價背后,彰顯的是外資奶粉企業在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有越來越強的定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