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的是,兩家企業正好都處于自身發展的瓶頸期,管理層都承受著比較大的壓力。只是這兩家企業合作之后能否發揮1+1>2的效應,從受讓方貝因美的業績直接數據反映來看,兩家的協同效應并沒有顯現出來。
在業內看來,貝因美的渠道優勢,正是恒天然最大的短板??此评麧櫬暑H高的嬰幼兒奶粉市場,恒天然短期難以打開局面,同時主營業務因為國際奶價大幅下跌又面臨著收入下降。
“恒天然作為全球知名的原材料供應商,經歷了肉毒桿菌事件之后,其亟須要在市場容量較大的中國市場尋找穩定合作伙伴,當然其能夠為貝因美提供數量和價格穩定的原材料。”
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簡愛華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只是貝因美面臨轉型和行業競爭激烈兩大挑戰,雙方合作的良好效應尚未顯現出來。”
寄希望于二次創業
貝因美曾經也輝煌過。2002年,以米粉起家的貝因美正式進軍嬰幼兒奶粉領域,并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之后迅速贏得市場機會。
AC尼爾森數據顯示,2012年,以銷售額計算,奶粉市場份額前五大品牌分別為美贊臣、多美滋、惠氏、貝因美、雅培,前五大品牌中,僅有貝因美一家國產奶粉企業。
但是到了2013年,行業風云突變,經歷了反壟斷、大整頓與肉毒桿菌事件之后,整個產業格局都發生了變化,AC尼爾森的2013年奶粉統計數據中,零售和母嬰渠道的前五名變成了惠氏、美贊臣、貝因美、多美滋和合生元。
然而,貝因美在排名上升的同時,創利能力卻大幅下滑。自2013年中報起,貝因美的業績增速呈現階梯型下降。最新披露的2014年半年報凈利潤下降程度又進一步加深。
2014年2月8日,貝因美進行更名,公司名稱由“浙江貝因美科工貿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貝因美嬰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釋放出公司戰略轉型、專注嬰童食品的信號。剝離全部非食品業務后,又幾次斥巨資投入兒童奶等嬰童食品業務。
簡愛華認為,就轉型而言,貝因美由嬰幼兒奶粉品牌轉為兒童食品,延長產品線固然是好的,但是也需要注意市場競爭,尤其是兒童奶領域,蒙牛和伊利實力雄厚,這也是貝因美大力投資、利潤下降的原因之一。就嬰幼兒奶粉行業而言,競爭激烈使得貝因美此前優勢慢慢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