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幾百個漢字、會數寫百以內數字、甚至英語單詞也能說上幾句,具備這樣本領的小孩平均只有4歲,是不是令人難以置信?這些與年齡差距甚大的強大“本領”卻并不是爸爸媽媽言傳身受的,而是一批緊盯家長意愿出臺教學方針的幼兒園“偉大杰作”!
前幾日,教育部網站發布了“防止和糾正幼兒園保育教育工作'小學化'現象的通知”,要求規范幼教機構,防止幼教變相小學化,幼教應符合兒童成長發展的規律,提供符合兒童心理的教育方法。幼兒園小學化現象早有發生,只不過近幾年愈演愈烈,起初幼兒園教授兒童識字、算數等,只是單純為了孩子能在步入小學之前有個學習鋪墊,以免孩子進入小學學習跟不上導致厭學。
而現在的狀況卻是,各家早教機構以能教會孩子什么技能為吸引家長眼球的法寶,宣傳單上標榜的盡是“包學包會”的字眼,拿孩子還未成熟的心智做籌碼,不論是家長還是幼兒園,不顧孩子的意愿和心情,一味“學、學、學”,不切實際地揠苗助長最終的結果必然是顆粒無收。
幼兒教育的方法應該是引導性、啟蒙性的,潛移默化的一步一步吸收各類事物的相關知識是為小學學習做感知鋪墊的。幼兒階段首先要促進兒童情感激發,進而使之形成一種認知態度,在正確態度的帶領下鍛煉處理身邊事情的能力,最后才能教授其知識技能等方面內容,然而這幾個階段并不是完全孤立的,無論是情感、態度、能力還是知識技能,各項之間是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的狀態,某一方面的加強都能影響到其它方面的認識深度,但這個大方向的引導順序卻不能打亂,粉末倒置會影響兒童整體身心健康成長的效果。
據我所知,一些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是會學習一些常用字,但在小班、幼年班等還是以游戲啟蒙為主。打著“包學包會”旗幟的迎合某些家長口味的一些幼兒園,入園前就承諾讓孩子學會多少漢字,會背多少唐詩,其實造成幼兒園小學化的罪魁禍首是用心良苦的家長,為了孩子能成為未來的尖子生,急于求成,給幼兒園小學化的惡風氣提供了溫床,最終受傷害的還是我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