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電視劇《小歡喜》,讓人感慨:“一部《小歡喜》,各家不同娃!”值得所有做父母的反思?。?/p>
先說全職媽媽童文潔一家,丈夫方圓看似散漫,卻滿肚子潤滑劑,整天身處妻子和兒子的夾縫中,把家庭生活調劑得熨熨貼貼;
控制欲極強的單親媽媽宋老師,因為高考把女兒逼到幾乎崩潰;
為了工作一直生活在外地的季區長,在經歷了兒子的排斥、妻子生病住院以后,終于決定留一半精力給家庭……
從這部電視劇里,我們直接看到:不一樣的家庭環境,造就的孩子也是千差萬別。
那么生活中的原生家庭,對孩子有哪些影響呢?我們來看——
家庭氛圍是一個家庭的精神環境,雖然是無形的,卻對孩子的一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庭氛圍和睦,將帶給孩子幸福感,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具備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性格陽光溫和,是非觀念正。
就像《小歡喜》中的方一凡一家。方一凡在和睦型家庭中成長,不缺愛,遇到問題能積極應對,不偏激,不蠻橫。他家親子關系不難看見“和諧”的大幅畫面。
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小生態環境,天溫地暖,適合苗木生長,天寒地凍甚至天搖地動,何談苗木生長,存活都很難。
有一次和閨蜜一起吃飯,由孩子身上就談到了老公。她說:“我結婚的時候跟他有過約定,不論什么情況,都不可以吵架,有了分歧就暫時不說話,等心平氣和了再解決。直到現在,我們倆從來沒吵過架。”
我很奇怪:“這怎么可能?!”
閨蜜又說:“真的。你忘了我爸我媽那時,動不動就吵架,我每天擔驚受怕,經常不想回那個家……”還真是,閨蜜晚上跟我一起睡覺那是常有的事。
“我不想讓我的孩子跟我一樣,每天擔驚受怕,享受不到家的溫暖。所以,結婚的時候就跟他敲了黑板。”
都說吵鬧型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情緒起伏大,脾氣暴躁,遇事容易走極端,好在閨蜜的“免疫力”強,沒有受到影響,性格溫馴善良。但也不難看出她內心的隱痛,回想到閨蜜當年的恐慌,不由人長出一口氣。
缺失型家庭里,有單親家庭孩子、失去雙親孩子、留守兒童。
1、單親家庭孩子
如果孩子的成長過程沒有爸爸的參與,就如同接觸不到陽光,像溫室里果蔬,沒有果蔬原有的面質,口感也差很多。這樣的孩子缺乏堅毅的性格,缺少敢闖敢干的男性氣魄。
如果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媽媽的陪伴,也就失去了人世間最為珍貴的溫情。
母愛是大地,失去媽媽的懷抱,孩子容易變得孤僻、膽小。鄰居家兒子兒媳離婚了,留下一個四歲的女孩,由奶奶帶著。每次見面跟孩子打招呼,都一言不吭,拽著奶奶的衣角,還一個勁往奶奶身后躲。
2、留守兒童
如果孩子的成長過程既沒有爸爸的參與也沒有媽媽的陪伴,這樣的孩子,就像生活在真空中一樣,既得不到陽光的溫暖,也得不到大地的懷抱,長期下來,孩子性格上更容易產生不良因素。
這就是留守兒童的共同心理,缺少愛的陪伴。但他們總還有盼頭,還能盼到爸爸媽媽回來的一天,更為不幸的是失去雙親的孩子。
3、失去雙親孩子
電視劇《小歡喜》中的林磊兒,失去自己曾經溫暖的家以后,寄居在姨媽家,雖然有表哥方一凡作伴,有小姨和小姨父的親切關懷,但還是忍不住思念媽媽,凡事也總是自覺讓表哥三分。
林磊兒有一部手機,視為珍寶,因為里面有媽媽的聲音。手機里媽媽的語音,就是他最好的陪伴。忽然有一天,手機意外被季洋洋摔壞,磊兒難過了好幾天。好在最后洋洋把手機的語言恢復了,磊兒又重新聽到了媽媽的聲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家庭教育尤其需要愛。父母恰當的愛,就是孩子生長的生態環境。陌陌希望爸爸媽媽們共同摒棄不良因素,不人為地將原本溫暖的家搞得沒有溫度,要給孩子一個最好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