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對于諸多的女性朋友來講,看到很多被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帶壞了的孩子,就一定發誓,將來孩子要自己帶。但是,對于越來越獨立的女性來講,工作也是她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她們總是在自己帶孩子還是出去工作之間糾結,徘徊。
說起爺爺奶奶帶孩子,也挺不容易的,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是獨生子女,所以很多孩子都和父母住在一起,當孩子工作忙的時候,父母洗洗衣服做做飯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當孩子結婚生子之后,孫子的教育就成了問題。特別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爺爺奶奶非常寵愛自己的孫子,再加上父母工作忙,慢慢的,孩子的教育沒人管了,但,很多父母不找自己的原因,還怪罪幫他們洗衣做飯帶孩子的爹媽,說他們把孩子帶壞了。
其實我想說,隔代教育,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不堪,隔代撫養也有不少優勢哦~~
隔代教育的利弊
現在,隔代撫養或稱“隔代教育”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越來越普遍的現象。在我國,素有“幾代同堂、其樂融融”的傳統家庭文化,加上“獨生子女”政策以及激烈的競爭與廣泛的人口流動,隔代撫養就更為普遍。據中國老齡科研中心對全國城鄉20083位老人的調查,照看孫輩的老人占了66.47%;上海O~6歲的孩子中有50%~60%屬于隔代撫養,廣州50%,北京多達70%。
隔代撫養的優勢顯而易見,他們更有照料經驗和耐心,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不僅有助于父母輩兼顧家庭與事業,而且可以讓祖輩在含飴弄孫中享受晚年樂趣。
但另一方面,隔代撫養也有很多不和諧的聲音。比如,祖輩體力衰退,可能過于限制小孩子的活動;容易溺愛;與孩子的父母在養育觀念和方式上會發生沖突等等。據筆者調查,在上海O~3歲嬰幼兒家庭中,81.2%在育兒方面存在矛盾。因此,在我們已經離不開隔代撫養這個現實的前提下,如何克服其中的不足,使其優勢最大化呢?
“寄養型”隔代撫養的優化方案
6歲的壯壯是個典型的留守孩子,3歲不到父母就雙雙出國了,他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爸爸媽媽一年最多回來兩個星期。別看他平時能說會道,什么神舟六號、奧運會、F1,可每周六他爸爸媽媽打來越洋電話的時候,他卻完全成了“小啞巴”,或者就只會“喂,你好,再見”。盡管每次奶奶都在一旁提示,“告訴爸爸媽媽昨天在動物園看到了什么?老師為什么獎你五角星???你待會準備到哪里去玩?。?rdquo;可壯壯還是半天憋不出什么,常常是電話那頭的爸爸媽媽問一句,他就胡亂應一聲,不到一分鐘就把電話甩給爺爺奶奶了。
像壯壯這樣的城市留守兒童在現代生活中并不少見,這樣的“寄養型隔代撫養”有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即親子之間因空間距離而產生了心理距離。這樣的親子關系會對孩子有怎樣的影響呢?早期這樣的親子距離要緊嗎?
必須肯定地說,早期的親子關系當然要緊。從兒童的心理發展階段來說,早期是親子之間建立親密感的最佳時期。孩子正處在最幼小無助的時期,對世界的信任感、安全感完全來自其照料者,此時誰給予孩子最多的關愛,誰就是孩子心中的第一位。很明顯,在寄養型隔代撫養中,父母很難成為孩子的“第一位”,如果情況沒有及時改善,孩子將在日后與父母的相處中依然處處有所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