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們常說:生育孩子容易,養育孩子難。這令人想起了一句俗語:養育之恩大于天。的確,相比起十月懷胎的辛苦,撫養孩子的過程更為任重道遠。把孩子撫養成一個優秀之人既是父母的心愿,也是對父母極大的考驗。
在當今社會環境下,孩子的成長涉及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其中,心理健康更是對父母撫養能力的嚴峻挑戰。近些年來,經常發生孩子走向極端的案例,這是家庭的悲劇,也是國家的損失。那么,如何才能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呢?如何才能做好育兒工作?
- 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至關重要。
- 父母感情和諧度直接決定了孩子能否健康成長。
實踐調查發現,父母關系和睦的家庭培養的孩子往往更樂觀、更自信。反之,經常爭吵的家庭或者單親家庭的孩子,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甚至人格障礙的幾率要大得多。
- 父母與其它家庭成員的和諧度嚴重影響孩子成長。
3.父母與其他大家庭(家族)成員的關系是否和諧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
孩子的成長除了受父母兄弟姐妹關系和諧度的影響以外,還與其他親屬關系是否和睦有一定關聯。人是社會性動物,受各種社會關系的影響。親屬關系作為其中比較親近的關系,是可以間接影響到孩子的認知的。
很多時候,親屬之間尤其是父母與其長輩之間的關系如何,對于孩子認識世界和社會會產生一定的示范作用。如果父母不孝順,孩子也可能有樣學樣,并對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消極的看法。反之,如果父母與長輩以及其他兄弟姐妹相處的很好,孩子不僅可以得到更多親人的關愛,也會對人生產生積極的態度。
- 孩子自身與家庭環境實現和諧共處是必須的。
這些現象說明了孩子無法與父母和家庭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或者說孩子在思想意識上把自己與家庭割裂開了。繼而,孩子拒絕與父母和兄弟姐妹交流,甚至情愿將自己封閉起來。試問,這種情形下的孩子如何能夠健康成長呢?故,父母需要經常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并進行恰當的引導,幫助其更好的融入家庭生活和情感中。
- 家長應教會孩子與社會大環境實現互相接受。
面對社會上出現的一些不和諧的事情,孩子難免會產生消極認識,但是,作為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幫助孩子理性的看待事情和幫助孩子學會接受這個不完美的世界。有些成年人產生厭世情緒,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來源于幼年之時沒有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所致。
一言以蔽之,父母應通過育兒環境建設實現孩子情感上的自信和愉悅,從而將其培養成優秀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