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咱們好像習慣了一套醫院的就醫程序:
第一步:開化驗單(驗血、驗尿、驗大便)
第二步:B超、拍片(總之就是各種檢查)
第三步:取藥+掛水(感冒發燒拉肚子,通通都得先掛水)
你去醫院看病,是不是都幾乎是這個流程呢?
其實,在確認病情之前,做個化驗也沒錯;做各種檢查也完全正確??墒?,不管病情大小,不管是否真的有需要??傊?,只要你來到醫院,幾乎都“逃”不過輸液。
為了規范亂用抗生素的現象,自2018年1月1日起,門診輸液被喊“停”。讓人擔心的是,輸液被喊停,但霧化卻“火”了。
你知道什么是霧化,霧化是怎樣的一個具體流程,是怎樣的一種治療方法嗎?近日,在朋友圈有人說,霧化比輸液還可怕,搞得大家人心惶惶。
霧化真的比輸液還可怕么?
事實上,霧化是目前臨床治療呼吸道疾病非常理想的方法,最早從英國進入,目前已近20年。
霧化與其他用藥不同,它是一種不經血液循環供藥物“輸送”的辦法,以藥物濃度高、用量少的方式將直接作用在病變的呼吸道和肺部,起到效更好且更快的目的;而且,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比讓他們吃各種藥丸、比肌肉注射更容易接受。所以說,霧化是一種較適合兒科臨床的一種治療方法。
很多家長擔心霧化用藥其實也是抗生素,事實,霧化根本用不到抗生素,所以沒必要過度擔心,更不用因此而恐慌不安。因為,醫生開了霧化治療,一定會考慮各種藥物的作用原理。
一般來說,這三類藥物出現頻率最高:吸入性糖皮質激素、支氣管擴張劑(包括β2受體激動劑和抗膽堿能藥)、祛痰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