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一個開放性肺結核患者每年可傳染20—30個健康人,我國全年將會有2000萬—4000萬健康人感染結核菌。
現一致認為,結核病的傳染源,主要是指涂片陽性的肺結核病人。痰涂片陰性、培養陽性的病人傳染性較小。所以大量排菌的肺結核病人在大聲說話、咳嗽、咯痰、打噴嚏時,通過飛沫(直接傳染)或落在地面帶菌排泄物,隨塵埃吸入(間接傳染)傳染給他人。
小兒肺結核的預防
1.加強初級保健 要依靠城鄉基層醫療網的力量,充分發揮各級醫生包括空村醫生的作用。臨床證明,結核的發病與小兒健康狀況和生活環境有密切關系,應注意合理的營養、良好的衛生習慣,以及對麻疹、百日咳的預防等措施。
2.發現病例及早防治 早期發現是患兒早期治療的先決條件。定期作體格檢查以早期發現疾病。接觸活動性肺結核患者的小兒,其感染率、發病率與患病率都較一般小鍺顯著為高。
3.進行宣教,重視隔離 進行廣泛衛生宣教工作,使群眾對結核病有正確的認識,作好結核病人家庭的消毒隔離工作,保護小兒使不受傳染。此外注意其他預防措施,如乳牛的管理、乳品消毒、婚前檢查、孕期檢查、宣傳不隨地吐痰等。
卡介苗(BCG)接種
(1)皮內法:結核菌素試驗陰性者用0.1mlBCG(內含菌量0.05~0.075mg)在左臂三角肌下端外緣皮內注射(切忌皮下注射)。2個月內的新生兒無結核病接觸史者可免作結素試驗。接種后6周內應避免小兒與結核病患者接觸,以防在未產生免疫力前遭受傳染的危險。
接種BCG后3~4周,接種處可發生堅實的紅色丘疹,逐漸形成小膿皰或小潰瘍,逐漸干枯結痂,至1~2月后可愈合。反應較重的丘疹中心可有壞死局部淋巴結可發生寒性膿腫,破潰后形成較深潰瘍,愈合較慢。
(2)皮上劃痕法:用每1ml內含菌量50~75mg的BCG一滴滴在左臂三角肌外緣下端,在皮上劃一個各第1~1.5cm的“井”字劃痕,以不出血而呈紅痕為宜,劃后將菌苗在劃痕處輕輕涂勻。待菌苗干后(10分鐘左右)再穿衣袖,此法操作簡便,易于普及推廣,局部反應輕,淋巴結反應較少。
(3)口服法:只限于出生后2個月以內的嬰兒??ㄊ献畛醢l明BCG,即采用新生兒口服法,因為新生兒腸粘膜組織尚未完全發育,BCG容易通過而進入腸系膜淋巴系統而發生免疫力。BCG口服法現已很少應用。
以上三種方法以皮內法和口服法陽轉率較高。皮骨法陽性持續時間較皮上劃痕法為長。除2個月以內的嬰兒外,接種前應先做皮內結素試驗(一般用5個結核菌素單位)。
BCG接種的禁忌證:陽性結核菌素反應、發熱、腹瀉、注射局部有濕疹或有全身性皮膚病,急性傳染病后1個月內,有過敏性疾患,患嚴重肝、腎、心臟病及早產兒、低體重新生兒及產傷兒等均不宜接種。免疫缺陷患兒可并發致死性播散性卡介苗病,尤應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