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拓展孩子的生活空間
要盡量拓寬寶寶的接觸面,讓他在陌生環境中經受“鍛煉”和“考驗”。要讓孩子及早步入“同齡小社會”,鼓勵他與年齡相仿或稍大的孩子接觸、玩耍,特別是一歲半以后,要有意識地讓孩子進入一個從家里走向外界的過渡時期。
3. 經常帶孩子外出,感受大自然
孩子對周圍環境的一切都感興趣,因此,父母要帶他到他所喜歡的地方去走走、看看、玩玩,盡可能讓孩子走出家庭小天地,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感受自然、感受社會。經常到外面活動的寶寶不太認生,通常情緒愉悅,依戀情緒也比較容易轉移。
4. 提供豐富的環境和獨立的空間
父母也要注意家庭環境的布置和各種玩具的提供,家長應該盡量為孩子提供一些玩具、圖書或畫筆,并提供機會,有意識地讓孩子自己一個人玩。當孩子獨自游戲時,父母可逐步地拉大與孩子之間的空間距離和時間間隔,使孩子逐步適應與父母的短暫分離。如果平時父母對孩子過度關心,不提供讓孩子獨立活動的空間和時間,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其結果必然會形成孩子的“依戀過度”。
5. 別讓孩子形成痛苦的分離經驗
因為孩子一旦經歷過痛苦的分離,便會增強分離時的焦慮。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反復無常,突然“不告而別”或欺騙孩子,不履行諾言,或離開孩子時間過長,造成孩子的恐懼,不安全感;有的家長過分地呵護孩子,不敢放手,使得孩子膽小,不敢離開母親,安全依戀就無法建立,孩子就特別地黏人,這樣對于孩子來說,就失去了在一定程度上與人交往和認識事物的學習機會。
小編的話
看來寶寶分離焦慮不光是寶寶單方面的原因,大人也有責任!不要對孩子過度關心,時時刻刻都陪孩子一起玩,大膽放手讓寶寶肚子玩會兒玩具吧。另外還要經常帶寶寶接觸外面的世界,這樣才能鍛煉寶寶的膽量,慢慢寶寶的分離焦慮就會緩解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