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兒童案例3
案例:小明是一個6歲男孩,正在上小學一年級。在第一個學期末的家長會上,老師對他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分裂性行為進行了批評。他幾乎在任何時候都不能集中注意力,經常不經允許就離開座位,或者在座位上和同學說話、打鬧。由于他經常在上課時打擾同學,并且無法耐心地排隊等候游戲,因此他和伙伴們相處得很不好。
分析:據小明父母介紹,他是個足月順產的孩子,生長發育與同齡正常兒童無異。但是他在嬰兒期就十分活躍,即便睡眠時也不安分。當他到了學走路的年齡,經常在吃飯時到處奔跑,看卡通片時他也常常在椅子中不停地扭動,在公園玩耍時他更是常常因為魯莽的攀爬和奔跑而弄傷腿或胳膊。
幼兒園老師注意到小明不能遵守班級紀律,常常注意力不集中,就建議他的父母帶他去檢查。但當時父母沒有重視老師的建議,并認為他們的兒子只不過和其他孩子一樣頑皮好動罷了。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心理專家杜教授表示,在整個兒童保健體系中,醫生們關注更多的是孩子們的身高、體重等生長發育情況,而沒有對兒童進行心理健康發育評估。與此同時,家長、教師對多動癥的低認知度,使得小學一年級成為多動癥患兒易發和集中發病的時期。80%-90%的多動癥患兒會出現程度不同的學習困難,而70%的多動癥患兒癥狀會持續到青春期,30%會持續終身。
不過,多動癥孩子卻有40%的高誤診率,家長也不要隨便給好動的孩子下定義,畢竟好動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一般而言,多動癥孩子智力正常,只是有注意力缺陷障礙,特點是自控力差,不僅表現在學習方面,而且在獨立生活、與人交往等方面也有一定困難。
而好動的孩子雖然活動多,但并非不分場合地胡吵亂鬧,他們往往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多動癥一定要經過專業的心理醫生鑒定。如果經過確診,小明確實為多動癥患者,則應建議小明及時服藥,并參加兒童訓練,其父母也應參加心理教育計劃和家長培訓,并和學校保持聯絡。
本文由媽媽育兒網(http://www.qyguofan.com/)小編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