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了解到,2013年12月25日正式發布的新版《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審查細則(2013版)》設定了更加嚴格的審查項目和許可條件。重要的改變之一是配方的減少。企業不得使用相同的原料、輔料構成的同一種配方,生產不同產品名稱的嬰幼兒配方乳粉。
此外,此次細則中要求企業應當具備自建自控奶源,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應按照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體系(HACCP)、粉狀嬰幼兒配方食品良好生產規范(GMP)等要求建立運行質量管理體系,以及嚴格的信息化管理、產品追溯及召回制度等。這些要求是很多企業需要重點整改的內容,同時也成為很多企業獲得新證的絆腳石,有些企業直接放棄了對新證的申請。
目前我國有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127家。專家認為,單從數字上來看,我國的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和品牌的數量還是過多。新的細則有利于改變我國乳粉企業水平參差不齊、乳粉品牌過多的局面。
未獲首輪新證乳企或出局
談到暫時無法取得首輪新許可證的乳企,王丁棉表示,短期內對于企業的影響不會很大。他分析,政府制定該項新政的目的是提高產品質量,對于企業的整改會允許有一段過渡時期。這段時間,企業的生產銷售仍然繼續,不會受到影響。“不過如果沒有獲得第二批許可證的話,那這些乳企可能面臨停產倒閉的的局面。”
此前有業內人士分析,在這一個過渡時期,沒有獲得許可證的乳企在消費市場上可能受挫。對此,王丁棉表示這個情況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從銷售額來說,這些乳企勢必會受到一定的不利影響。但是,從企業長遠角度和重建消費者信任來看,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而對于整個乳業市場格局的影響,王丁棉表示,應該辯證地來看待,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乳企市場更加集中,產品的質量更有保障。同時,對于政府而言,更容易統一管理。
不好的一面,乳企行業的整體發展受到制約,抵抗市場能力更弱。單靠幾家大的企業來支撐整個乳業市場,對于外來洋奶粉的競爭力下滑。“一些大的乳企很有可能轉型做其他的產品。”
記者從業內獲悉,目前國內主流嬰幼兒乳粉生產企業,包括蒙牛、伊利、雅士利、晨冠、飛鶴、貝因美等均已通過重新審查和再審查。“未通過審查的,估計是一些三四線品牌,產量、品牌影響力、生產規模難以達標的,若要達標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財力,這些企業又沒有那么大的市場和資金來支撐。”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這場大整頓中,部分品牌因預感到難以通過,或已提前變賣退出,或被其他大品牌收購。
王丁棉也表示,乳品行業投資較大,一旦進入,不會輕易離開,企業一定會想辦法砸重金獲得新版許可證。而一些規模小又經營不善的企業,沒有資金和技術來整改,那只能是被淘汰出局。
本文由媽媽育兒網(http://www.qyguofan.com/)小編摘自于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