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后、90后,甚至00后,都會被認為“六親不認”的人,因為他們不會叫人。特別是身在大家族的年輕人,逢年過節,見到七大姑八大姨齊聚一堂,心里默默OS:不是我沒禮貌,而是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叫!
以上只是單身狗的煩惱,畢竟來自寶媽的“正確稱呼每一位親戚之PLUS版”才真的令人瑟瑟發抖。還沒嫁人之前,只需要記住爸媽兩邊親戚怎么叫,工作量X1;結婚之后,需要記得老公那邊的親戚怎么稱呼,工作量X2;當了媽之后,除了自己的part,還要記住寶寶該怎么叫人,工作量X4……
當寶寶拉著你問,“媽媽的姐姐的老公怎么叫?”如果被寶寶的話給繞進去,大概媽媽把親戚關系圖想了一圈都搞不清楚。不想把自己和寶寶都陷入尷尬的狀況,還是拿起小本本,好好記下這些錯終復雜的親戚稱呼吧。
入門版
入門版,親戚人口少、關系相對簡單明了。無論是孩子,還是寶媽自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嬸嬸這些直系親屬還是經常接觸,所以難度并不高。
進階版
為了考驗各位寶媽,特意增設進階版——旁系親戚。說不定到回娘家時,會碰上哥哥的老婆(寶爸跟著寶媽叫“嫂子”,孩子叫“舅媽”)的爸爸。額,簡單來說,就是碰見哥哥的岳父了,你和孩子該怎么叫?書面上,寶媽需稱呼為“姻伯父”,現實直接喊“叔叔”就可以了。至于寶寶,跟著表姐弟一樣喊“爺爺”就行了。
給寶媽的小提示:如果碰上自己也不會叫的親戚,那進門時就跟在你的媽媽(孩子的外婆)身邊,讓你的媽媽提醒一下。畢竟長輩對稱謂的熟悉程度高多了。
現在大家對家族成員的稱呼已經沒有那么嚴格,像進階版的旁系親戚稱呼,“叔叔”“阿姨”“爺爺”“奶奶”這樣的詞已經很常用。親戚間的稱呼要求弱化,但不變的是,稱呼中包含對血緣關系的重視。
爸媽要從小讓孩子了解家庭結構、以及每個家庭成員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教導孩子認清親戚之間的稱謂,能夠強化孩子對家的概念,避免因部分親屬稱謂的消失、見面次數少而對親情產生疏離感。其實就是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能培養孩子的家庭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