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醬色:大多都是痢疾,細菌性腸炎,從外觀上看,有黏液或混有血液,味道惡臭。關鍵是大便常規可見每高倍視野含白細胞或膿細胞超過 15~20個,多伴隨紅細胞。
黃色:純母乳喂養兒的大便多是黃色或金黃色,奶粉喂養兒的大便又多是淡黃色或灰黃色,混合喂養兒尤其是加入輔食后,除了常見的黃色,大便中會有少量綠色菜泥。
其他顏色:當寶寶的飲食中加入固態輔食,便便的顏色很多時候與吃的輔食相關,有時還會出現,未消化的輔食形狀。這個時候主要是注意消化與吸收問題。
消化不好:大便中可見較多未消化的食物殘渣
若大便有較多未消化食物顆粒,應考慮消化不良。出現這種吃什么排什么的狀況的話,主要可與食物性狀、咀嚼情況等有關。
對咀嚼能力尚有限的嬰幼兒,食物顆粒從泥糊狀逐漸過渡到如同“大人嚼過的”性狀。為保證營養充足,食物可由稀逐漸變稠。隨嬰兒大牙(磨牙)的萌出,在大人示范下鼓勵孩子進食時咀嚼。以保證營養充分吸收。
吸收不好:大便性狀沒有問題,但排便量多
若大便性狀沒有問題,但排便量多,可能與吸收不良有關。這說明已經消化好的食物,但是孩子的腸胃吸收效果不理想。若大便多且含有膿血,多與細菌感染有關。若寶寶發熱伴稀水便,可考慮病毒性胃腸炎。若排便費勁,排氣多,大便稀,可能與乳糖不耐受有關。
支招:孩子消化吸收不良
消化吸收不良,主要是與腸胃功能受損相關。所以,對于便秘,可服益生菌和纖維素(比如:乳果糖)。對于腹瀉,特別是急性腹瀉,可服益生菌和乳糖酶或無乳糖配方。對于消化吸收不良,服益生菌即可。無需服用過去曾常用的酵母片、乳酶生、胃酶合劑等藥物。對孩子,應選擇專為兒童配制的劑型,絕對不是成人劑型的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