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通常愛發生在幼兒園年齡階段的寶寶身上(5歲以下兒童)。起病時的癥狀主要表現為口痛、厭食、低熱、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小皰疹或小潰瘍,多數患兒一周左右自愈,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個別重癥患兒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
6月2日,羊城晚報記者從市衛計局獲悉,東莞現已進入手足口病快速上升期,由于托幼機構等集體單位面臨發生聚集性疫情的風險,因此要求暫停全校或全園性的集會活動,并啟動晨檢制度。
昨日10時許,記者在南城醫院的兒科發熱門診看到,有不少家長帶著患兒在候診,其中有一部分患兒出現的就是發熱、手足口皰疹的癥狀。據醫生介紹,自5月中旬以來,手足口病患兒有增加,比4月份多了一半,但比去年同期少了三、四成。目前大多數的患兒都是口腔、手、腳有輕微的皰疹,尚未發現有重癥病例。
據市疾控中心介紹,手足口病是5歲以下兒童的常見病、多發病,常年都有病例發生。每年的4-7月和9-11月是東莞手足口病高發期,目前全市已進入手足口病快速上升期,但病例較去年同期明顯減少。
現在東莞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以其他腸道病毒和柯薩奇A組16型(CoxA16)為主,去年同期是以腸道病毒71型(EV71)和其他腸道病毒為主,而相比其他病原體,感染腸道病毒71型(EV71)的患兒更容易出現重癥和死亡。
“近期,我市手足口病病例持續增多,托幼機構等集體單位面臨著較高的發生聚集性疫情的風險。”市衛計局和市教育局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學校和幼兒機構落實晨檢制度,發現發熱、出疹等癥狀的學生和幼兒,應立即通知家長盡早送至醫院就診。
患兒所用物品立即消毒,學生和幼兒患病期間停課休假,直至癥狀完全消失后一周,憑醫療機構出具的健康證明,方可復課。
此外,各級托幼機構和小學要依照手足口病防控相關指引的要求,做好園(校)內環境衛生和各類物品消毒等日常預防工作,切斷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如一周內,同一班有2例,或同一托幼機構或小學發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例時,要于24小時內向當地教育行政部門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并積極配合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做好現場處置工作。
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1、注意寶寶個人衛生。飯前便后和外出歸來時,都要用肥皂給孩子洗手。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都要及時清洗并定時消毒,玩具和家庭餐具等用品也要經常清洗消毒。
2、不要帶孩子到人多的公共場所,減少和其他孩子玩耍以免接觸到患者兒童,注意家庭居室衛生,常開窗通風,勤曬衣服被子。
3、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吮手指,不吃垃圾食品和一些不可靠的飲料,注意孩子每日體溫變化,以及手心、腳心和口腔是否有異常變化。
本文由媽媽育兒網(http://www.qyguofan.com/)小編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