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咬人不是缺鈣,而是缺愛
很多媽媽會疑惑孩子“咬人”和是不是缺鈣有關。缺鈣這種說法是人們將孩子長牙的聯想起來了。
長牙對于孩子來說是一個不愉快的經歷,在長牙期很多孩子會有無端端的哭鬧、發燒等現象。有意思的是孩子在這個不愉快經歷中的哭鬧、發燒具有了更多引起家長關注的功能,讓寶媽們有更多的機會表達愛。
有了爸媽的安撫,孩子不再去體驗長牙帶來的不舒服。
但往往許多家長會不耐煩、帶著孩子去打針、吃藥,沒有體會孩子的心理需求。在孩子長牙的時候,如果沒有太多時間關照孩子的不舒服體驗,可以讓孩子使用“安撫”奶嘴,幫助孩子自己尋找成長的快樂。所以孩子咬人與缺鈣沒有關系,與缺愛有關系!
模仿學習大人“咬人”行為
上面我們講到的兩點是孩子自身發育的因素,而孩子咬人還會受大人的影響。孩子成長到模仿學習階段,如果大人喜歡假裝咬寶寶,寶寶也會喜歡上與大人互咬。
當孩子被大人通過咬Ta的小身體逗樂的時候,孩子確實是得到了快樂,但也學會了咬人逗樂大人,只不過孩子還沒有區別咬食物與咬人時咀嚼肌力度的差別。所以憐愛自己的寶寶,請您“咬緊牙關”去親寶寶!
用“咬人”的行為表達自己
要將寶寶咬人時候的情緒聯系起來,孩子玩得很開心,開開心心地來咬你一下,這樣的行為并不必太過擔心。這是孩子用咬的方式來表達開心,就如大人之間也會用力拍一下同事的肩膀來表達鼓勵一樣。
但是如果咬人是用于表達負面情緒,那就要關注孩子的表達是否有攻擊性。
攻擊性行為分為兩種:
一種是敵意攻擊,個體行為的結果是以故意傷害他人,達到傷害目的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