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后防“風”,防的是外感風寒。寒氣入體,對于產后媽媽的身體恢復來說非常不利。很多90后產后新媽不注意防寒,特別是在乍寒乍熱的春天忽略適時增添衣物,非常容易落下病根子。
春季為什么更要防寒
乍暖還寒時候,氣溫上下波動較大,初春防寒尤其重要。這是因為,一防外寒,外界氣溫變化寒氣入侵,易引起感冒等疾病;二防中寒,即為寒氣所傷。含傷陽,心屬陽,寒氣入侵,心臟首先居之,因此,早春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發期。
由于新媽媽氣血兩虛,抵抗力下降,加之出汗較多,全身毛孔經常張開,很容易受寒。冬春換季,常常出現“倒春寒”,產后媽媽更容易受寒。而且,產后營養餐能量高,產婦以為是真的熱,喂奶時只穿一件薄薄的衣服,露出脖子,這是新媽媽比較容易疏忽保暖的地方。
所以,在乍寒乍熱的春天產婦更需要防寒保暖。
春季保暖重點注意6個部位
胃
為防止寒入腸胃,冬季和初春應盡量不喝冷飲,宜常喝溫水。還可適當吃些溫補的食物,如雞肉、羊肉、栗子、山藥等。也可在醫生指導下加用溫補腸胃的藥物,如干姜、黃芪、當歸等。中脘穴(肚臍直向上4寸處)有調理消化系統、行氣活血的功效。
脾
脾最怕貪飲寒涼或由于保暖不當導致的脾寒,寒濕困脾則損傷脾陽,表現為腹脹、胃口差、嘴里沒味、身體沉重、容易疲勞等,女性還會出現白帶增多的癥狀。日常生活中,要少食寒涼,適量多吃胡蘿卜、芡實、板栗、紅薯、香菇等有助健脾的食物。
宮
子宮堪稱女性體內最怕冷的器官,很容易成為寒邪的首選攻擊目標,引發月經異常、下腹疼痛、痛經等不適。治療宮寒關鍵在于暖宮:按涌泉。經常按摩涌泉穴(腳底中線前1/3與后2/3交界凹陷處)可固護陽氣、預防宮寒。平時要少吃冷飲等寒涼之物,建議多吃黑芝麻、核桃、棗、花生、紅糖、阿膠等益氣暖宮、暖身補血的食物。
關節
冬季和冬春之交一定要注意膝關節的保暖,平時如果感覺疼痛,也可蘸醋或酒搓擦疼痛部位,或用當歸、川芎、紅花、生甘草、羌活、花椒等藥材加適量水(比例為1:10)煮開后將藥液倒入盆中,每晚睡前用此藥液(40攝氏度左右)泡腿半小時,可起到活血化瘀、驅寒止痛的作用。
肺寒
肺經鼻竅與外界相通,故最易受傷。外寒襲肺會導致咳嗽、咳痰等,所以養肺重點在于預防感冒、防止寒涼之邪傷肺。冬季外出時穿個馬甲,護住前胸后背,春季常用生姜、大棗泡水喝可驅肺寒,兼潤肺。
腎陽虛
日常生活中,最好經常按摩命門(位于背后第二腰椎之下,與肚臍相對的位置)、腎俞(命門穴左右旁開各兩橫指處)、關元(臍下四橫指處)、氣海(臍下兩橫指處)等穴位,可疏通經脈、驅散腎臟的寒氣。此外,寒從腳升,腎陽虛的人一定要注意腰腹部和下肢的保暖。